《靈樞》

第三十二、平人絕谷

2016-04-08 16:16
黃帝曰:願聞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臣請言其故。 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上焦泄氣,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諸腸。 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迴腸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腸胃之長,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腸胃所受水谷之數也。平人則不然,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故腸胃之中,

第三十一、腸胃

2016-04-08 16:16
黃帝問於伯高曰:余願聞六府傳谷者,腸胃之大小長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請盡言之,谷所從出入淺深遠近長短之度:唇至齒長九分,口廣二寸半;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一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胃紆曲屈,伸之,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腸後附脊,左環回日迭積,其注於迴腸者,外附於臍上。回運環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三尺。迴腸當臍左環,回周葉積而下,回運還反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廣腸傳脊,以受迴腸,左環葉脊上下,辟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腸胃所入至所出,長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環反,三

第三十三、海論

2016-04-08 16:17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刺法於夫子,夫子之所言,不離於營衛血氣。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夫子乃合之於四海乎。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經水。經水者,皆注于海,海有東西南北,命曰四海。黃帝曰:以人應之奈何?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應四海也。 黃帝曰:遠乎者,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願聞應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陰陽表滎腧所在,四海定矣。 黃帝曰:定之奈何?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其輸上在氣街(沖),下至三里;沖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

第三十四、五亂

2016-04-08 16:17
黃帝曰:經脈十二者,別為五行,分為四時,何失而亂?何得而治?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 黃帝曰:何謂相順?岐伯曰: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四時者,春秋冬夏,其氣各異,營衛相隨,陰陽已知,清濁不相干,如是則順之而治。 黃帝曰:何為逆而亂,岐伯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謂大悗。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嘿,俛首靜伏;亂於肺,則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亂於腸胃,是為霍亂;亂於臂脛,則為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 黃帝曰:五亂者,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謂身寶。黃帝曰:善。願聞其道。岐伯曰:氣在

第三十五、脹論

2016-04-08 16:18
黃帝曰:脈之應於寸口,如何而脹?岐伯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黃帝曰:何以知藏府之脹也。岐伯曰:陰為藏,陽為府。 黃帝曰:夫氣之令人脹也,在於血脈之中耶,臟腑之內乎?岐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脹之舍也。黃帝曰:願聞脹之舍。岐伯曰:夫脹者,皆在於臟腑之外,排臟腑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 黃帝曰:臟腑之在胸脅腹里之內也,若匣匱之藏禁器也,名有次舍,異名而同處,一域之中,其氣各異,願聞其故。黃帝曰:未解其意,再問。岐伯曰:夫胸腹,臟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胃者,太倉也;咽喉、小腸者,傳送也;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臟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營氣循脈,衛

第三十六、五癃津液別

2016-04-08 16:18
黃帝問於岐伯曰:水谷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願聞其道。 岐伯曰:水谷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 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 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 五臟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故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並,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夫心系與肺,不能

第三十七、五閱五使

2016-04-08 16:19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刺有五官五閱,以觀五氣。五氣者,五臟之使也,五時之副也。願聞其五使當安出?岐伯曰:五官者,五臟之閱也。黃帝曰:願聞其所出,令可為常。岐伯曰:脈出於氣口,色見於明堂,五色更出,以應五時,各如其常,經氣入臟,必當治理。 帝曰:善。五色獨決於明堂乎?岐伯曰:五官已辨,闕庭必張,乃立明堂,明堂廣大,蕃蔽見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平搏廣大,壽中百歲,見此者,刺之必已,如是之人者,血氣有餘,肌肉堅緻,故可苦以針。 黃帝曰:願聞五官。岐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 黃帝曰:以官何候?岐伯曰:以候五臟。故肺病者,喘息鼻張

第三十八、逆順肥瘦

2016-04-08 16:19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針道於夫子,眾多畢悉矣。夫子之道,應若失,而據未有堅然者也。夫子之問學熟乎,將審察於物而心生之乎?岐伯曰:人之為道者,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法式檢押,乃後可傳焉。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廢繩墨而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規而為圓,去矩而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順之常也。 黃帝曰:願聞自然奈何?岐伯曰:臨深決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拙決沖,而經可通也。此言氣之滑澀,血水清濁,行之逆順也。 黃帝曰:願聞人之白黑肥瘦小長,各有數乎?岐伯曰: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廣肩腋項,肉薄厚皮而黑色,唇

第三十九、血絡論

2016-04-08 16:20
黃帝曰:願聞其奇邪而不在經者。岐伯曰:血絡是也。 黃帝曰:刺血絡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濁者,何也?血出清而半為汁者,何也?拔針而腫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蒼蒼者,何也?拔針而面色不變而煩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動搖者,何也?願聞其故。 岐伯曰:脈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仆。 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陽氣蓄積,久留而不瀉者,其血黑以濁,故不能射。 新飲而液滲於絡,而未合和於血也,故血出而汁別焉;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久則為腫。 陰氣積於陽,其氣因於絡,故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故腫。 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瀉之,則陰陽俱脫,表裡相離,故脫色而蒼蒼然

第四十、陰陽清濁

2016-04-08 16:20
黃帝曰:余聞十二經脈,以應十二經水者,其五色各異,清濁不同,人之血氣若一,應之奈何?岐伯曰:人之血氣,苟能若一,則天下為一矣,惡有亂者乎?黃帝曰:余問一人,非問天下之眾。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亂氣,天下之象,亦有亂人,其合為一耳。 黃帝曰:願聞人氣之清濁。岐伯曰:受谷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濁而清者,上出於咽,清而濁者,則下行。清濁相干,命曰亂氣。 黃帝曰:夫陰清而陽濁,濁者有清,清者有濁,清濁別之奈何?岐伯曰:氣之大別,清者上注於肺,濁者下走於胃。胃之清氣,上出於口;肺之濁氣,下注於經,內積于海。 黃帝曰:諸陽皆濁,何陽濁甚乎?岐伯曰:手太陽獨受陽之濁,手太陰獨受陰之清;其清者上
<< 2 | 3 | 4 | 5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