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章列表

第七十、寒熱

2016-04-08 16:50
黃帝問於岐伯曰:寒熱瘰?在於頸腋者,皆何氣使生?岐伯曰:此皆鼠?寒熱之毒氣也,留於脈而不去者也。 黃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鼠?之本,皆在於臟,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其浮於脈中,而未內著於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 黃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請從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黃帝曰:決其生死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而死。見赤脈不下貫瞳子,可治也。 寒熱第七十注釋 ①瘰癧:一種頑固的外科疾病,多生於頸部或者腋下,形狀如硬

第七十一、邪客

2016-04-08 16:50
黃帝問於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伯高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節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五臟六腑,今厥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橋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 黃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黃帝曰:善。此所謂

第六十八、上膈

2016-04-08 16:49
黃帝曰: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余已知之矣。蟲為下膈。下膈者,食焠時乃出,余未得其意,願卒聞之。岐伯曰: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流於腸中。流於腸中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於下管,則腸胃充郭,衛氣不營,邪氣居之。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管虛,下管虛則邪氣勝之,積聚以留,留則癰成,癰成則下管約。其癰在管內者,即而痛深,其癰在外者,則癰外而痛浮,癰上皮熱。 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微按其癰,視氣所行,先淺刺其傍,稍內益深,逐而刺之,毋過三行,察其沉浮,以為深淺。已刺必熨,令熱入中,日使熱內,邪氣益衰,大癰乃潰。伍以參禁,以除其內,恬憺無為,乃能行氣,後以咸苦,化谷乃下矣。 上膈第六十八

第六十九、憂恚無言

2016-04-08 16:49
黃帝問於少師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之塞?何氣出行?使音不彰?願聞其方。少師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聲音之戶也。口唇者,聲音之扇也。舌者,聲音之機也。懸壅垂者,聲音之關者。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是故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開闔利,其出氣易,其厭大而厚,則開闔難,其氣出遲,故重言也。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 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兩瀉其血脈,濁氣乃避。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

第六十六、百病始生

2016-04-08 16:48
黃帝問於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臟,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三部之氣所傷異類,願聞其會,岐伯曰:三部之氣各不同或起於陰或起於陽請言其方,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於陰也,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是謂三部,至於其淫泆,不可勝數。 黃帝曰:余固不能數,故問先師願卒聞其道,岐伯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眾人肉堅,其中於虛邪也因於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氣有定舍,因處為名,上下中外,分為三員。 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皮

第六十七、行針

2016-04-08 16:48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九針於夫子,而行之於百姓,百姓之血氣,各不同形,或神動而氣先針行;或氣與針相逢;或針已出,氣獨行;或數刺乃知;或髮針而氣逆;或數刺病益劇。凡此六者,各不同形,願聞其方。 岐伯曰:重陽之人,其神易動,其氣易往也。黃帝曰:何謂重陽之人?岐伯曰:重陽之人,熇熇高高,言語善疾,舉足善高,心肺之臟氣有餘,陽氣滑盛而揚,故神動而氣先行。 黃帝曰:重陽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岐伯曰:此人頗有陰者也。黃帝曰:何以知其頗有陰者也。岐伯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數怒者,易解,故曰頗有陰。其陰陽之離合難,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黃帝曰:其氣與針相逢,奈何?岐伯曰:陰陽和調,而血氣淖澤滑利,故針

第六十四、陰陽二十五人

2016-04-08 16:47
黃帝曰:余聞陰陽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陰陽之人不與焉。其態又不合於眾者五,余已知之矣。願聞二十五人之形,血氣之所生,別而以候,從外知內,何如?岐伯曰:「悉乎哉問也,此先師之秘也,雖伯高猶不能明之也。黃帝避席遵循而卻曰:余聞之得其人弗教,是謂重失,得而泄之,天將厭之,余願得而明之,金櫃藏之,不敢揚之。岐伯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別其五色,異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黃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慎之慎之,臣請言之。 木形之人,比於上角似於蒼帝,其為人蒼色,小頭,長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勞心少力多憂,勞於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

第六十五、五音五味

2016-04-08 16:47
右征與少征,調右手太陽二,左商與左征,調左手陽明上。少征與大宮,調左手陽明上,右角與大角,調右手少陽下。大征與少征,調左手太陽上,眾羽與少羽,調右足太陽下,少商與右商調右手太陽下,桎羽與眾羽,調右足太陽下,少宮與大宮,調右足陽明下,判角與少角,調右足少陽下,釱商與上商,調右足陽明下,釱商與上角,調左足太陽下。 上征與右征同谷麥、畜羊、果杏,手少陰藏心,色赤味苦,時夏。上羽與大羽,同谷大豆,畜彘,果栗,足少陰藏腎,色黑味咸,時冬。上宮與大宮同谷稷,畜牛,果棗,足太陰藏脾,色黃味甘,時季夏。上商與右商同谷黍,畜雞,果桃,手太陰藏肺,色白味辛,時秋。上角與大角,同谷麻、畜犬、果李,足厥陰藏肝,色青味

第六十二、動輸

2016-04-08 16:46
黃帝曰:經脈十二,而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岐伯曰:是明胃脈也。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 黃帝曰:氣之過於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從還?不知其極。 岐伯曰:氣之離臟也,卒然如弓弩之發,如水之下岸,上於魚以及衰,其餘氣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黃帝曰:足之陽明,何因而動?岐伯曰:胃氣上注於肺,其悍氣上沖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並下人迎,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故陰陽

第六十三、五味論

2016-04-08 16:46
黃帝問於少俞曰:五味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願聞其故。少俞答曰:酸入於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於胃中,胃中和溫,則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則縮綣,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黃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咸入於胃;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脈,則血氣走之,血與咸相得,則凝,凝則胃中汁注之,注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 黃
項目: 21 - 30 之 95
<< 1 | 2 | 3 | 4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