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診

中醫望診,較為重視病人外在的神、色、形、態變化。中醫認為體表的變化表現,反映內部臟腑病變;健康人各有正常現象,若表現反常,便是病的癥候。以面部和舌部的反映最明顯。
 
望神
神是機體生命力的體現;通過目光、表情、動作、語言、反應力等表現出來。病人目光靈活、語言清晰、神志清醒、呼吸調均、肌膚潤澤、大小便正常。說明病人臟腑功能未衰,即使有病也預後良好。病人目光呆滯、面色晦暗、呼吸異常、肌肉消瘦、反應遲鈍、甚至神志昏迷。說明病人臟腑功能衰敗,病情重,預後不良。
 
望色
據各種病因,觀察皮膚色澤的變化,中醫分為青、赤、黃、白、黑五種"病色"。面色是全身膚色的代表。正常人面色紅潤光澤,顯示人體氣血充盈、臟腑功能旺盛。

中醫"病色"辨別

 

色澤 相關病証
青紫 主寒証、痛証、瘀血証、肝病
潮紅 主熱証
萎黃 主濕証、虛証
蒼白 主虛寒証、血虛証
暗黑 主腎虛証、寒証、痛証、瘀血証、水飲証

望形
觀察病人體質強弱和體形的肥瘦,以及頭、背、腰、膝、骨的異常表現。正常的體形為:外觀均勻,發育相稱,胸廓寬厚,肌肉結實,五官端正,動作敏捷,活動自如。中醫有"肥人多濕","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瘦人多勞嗽"之說。
 
望態
觀望病人的活動狀態可判斷疾病。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四肢抽筋、口唇或面頰抽動,顯示中風証;手指發麻,頭重腳輕的高血壓病人,顯示中風先兆;手足拘攣,屈伸不利,且有關節腫痛的,多為風濕性關節炎。

舌診

舌的臟腑分部圖
舌診在中醫診斷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一種獨具特色的診法,通過觀察舌質和舌態的變化,了解病情變化。外觀舌質,可測知臟腑病變;觀察舌苔(覆蓋在舌面上的一層薄垢),可辨識消化功能,及反映病邪的深淺、性質等。為了深入觀察舌象,中醫將五臟分配於舌體各部;舌尖診心肺病變,舌中診脾胃病變,舌的兩邊診肝膽病變,舌根診腎的病變。

正常舌象為淡紅舌、薄白苔、舌體柔軟、活動自如。中醫認為舌質與舌苔的變化具有特殊臨床價值。

中醫各種舌象病變
淡白舌, 薄白苔 淡紅舌, 白滑潤苔 紅裂紋舌, 薄白糙苔
紅舌, 黃厚膩苔 深紅舌, 無苔 紫舌, 薄白滑苔

中醫診証時常見的舌象

舌質 舌苔 証候
淡白而嫩,比正常稍大 薄白 氣虛
淡白,正常或稍微萎縮 稍乾,薄白 血虛
淡白,胖大而嫩,有齒痕 濕潤多液、厚、白 陽氣虛耗使寒濕內積
淡白 薄白、中心剝離 胃陰不足
淡白 白、粘滑 脾胃虛弱
淡紅 薄白而潤 健康人之舌、感受風寒
淡紅而舌尖紅 心火盛
黃,粗糙 熱盛
紅,起刺 厚、黃、乾 裏熱盛極
中心乾燥 熱盛消耗胃液
黃、粘滑 濕熱阻氣
厚、黃、光滑 脾胃濕熱積滯
稀薄、白 陰虛火旺
深紅,起刺 厚、黃 熱邪入血
深紅 乾燥、有裂紋 熱盛津耗
深紅 熱極
深紅,萎縮 乾燥、少苔 長期陰虛
深紅 黃、粘滑 陰虛裏熱兼痰濕
暗紅瘀斑、瘀點   血瘀兼熱
淡紫而嫩 光滑、潮濕 內寒証
青紫 白、滑 瘀血証
青紫 黃、乾 陰血耗損、虛火內熾
白、滑 極寒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