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診
切脈
臨床上一般切按"寸口"部的脈搏。為什麼選這個位置呢?中醫認為脈是血之府,貫穿全身,所以脈搏反映周身情況。肺主氣,朝百脈,全身的血液聚合於肺,再輸送給臟腑肢體;寸口為手太陰肺經經過的地方,可藉此測出病變。寸口位於手腕部橈動脈搏動處,分為寸、關、尺三部。寸、關、尺三部的搏動分別顯示不同臟腑之氣。(參考圖片)。
寸 | 關 | 尺 | |
右手 | 肺 | 脾 | 命門 |
左手 | 心 | 肝 | 腎 |


正常脈象:稱為"平脈",脈搏從容緩和,不浮不沉,節律一致,一息(一次呼吸運動)搏動4或5次,即每分鐘約60~90次,且感覺有力。正常脈象受到年齡、性別、精神狀態、季節氣候的影響。中醫稱疾病發生後的脈象變化為"病脈"。由於是醫生手指下的自我感覺及體會,其反映分類不一致。根據脈形、脈勢、脈位及節律,以下是常見的病脈。
中醫診証時常見的病脈
**脈診時單一脈象較少見,多為幾種脈象如"浮數"、"沉遲"、"沉細弦","沉細遲濡"等混合並見。因此脈象必須參考其他診法資料,才能對病証作出確切的判斷。
脈名 | 性質 | 診斷 |
浮脈 | 手指輕按即可觸得,重按反而減弱 | 表証 |
沉脈 | 輕按不明顯,重按才可觸得搏動 | 裏証 |
遲脈 | 節律規則,脈搏緩慢(每分鐘脈搏在60次以下) | 寒証 |
數脈 | 節律規則,脈搏急促(每分鐘脈搏在90次以上) | 熱証 |
虛脈 | 指下空虛,軟弱無力 | 氣血兩虛 |
實脈 | 脈搏充實有力 | 實証,熱証 |
滑脈 | 按之流利,圓滑如按滾珠 | 痰飲,氣滯,實熱,食積。健康人氣血旺盛或妊婦亦可見。 |
澀脈 | 往來艱澀不暢,與滑脈相反 | 傷精,血少,氣滯血瘀 |
細脈 | 按之細小如線,但起落明顯 | 濕病、或氣血兩虛、虛勞 |
洪脈 | 脈大而有力,如波濤洶湧,來盛去衰 | 陽熱亢盛 |
弦脈 | 脈管張力增加,如按琴弦 | 肝膽病,痛証,痰飲 |
緊脈 | 脈勢緊急有力,如按拉緊的繩索 | 寒証,痛証 |
結脈 | 脈緩,間斷性歇止,無一定規律 | 臟氣衰敗,病勢險惡 |
觸診
醫生觸摸病人的頭面、皮膚、四肢、胸腹、腰背等,以探測局部溫度、潤燥、腫脹和疼痛反應等變化。
醫生觸摸病人的頭面、皮膚、四肢、胸腹、腰背等,以探測局部溫度、潤燥、腫脹和疼痛反應等變化。
皮膚肌肉:
一般邪氣盛者身多熱;陽氣衰者身多涼。按照腫脹情況來辨別水腫或氣腫。
一般邪氣盛者身多熱;陽氣衰者身多涼。按照腫脹情況來辨別水腫或氣腫。
按胸腹:
脘腹是人體的重要部位,臍上屬胃,臍下屬腸,大腹屬脾,臍腹屬腎,少腹屬肝。通過手指的觸摸、按壓局部可瞭解冷熱、軟硬、脹滿、腫塊及壓痛等情況,有助於臟腑病情。如肝虛表現有脅痛喜按,脅下按之空虛無力。
按穴位:
膽病可在膽俞出現壓痛,肝病在肝俞和期門穴有壓痛,肺病在肺俞可摸到結節,胃痛可在胃俞和足三里穴有壓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