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
岐伯曰:陰氣起於足五指之里,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故陰氣勝,則從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
帝曰: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和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
岐伯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
太陰之厥,則腹滿(月真)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
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痛,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骨行)內熱。
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
①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下,足部;足部陽氣虛弱,陰寒之氣乘機侵入,足冷,稱為寒厥。
②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足部陰氣逐漸衰弱,陽熱邪氣乘機侵入,足熱,稱熱厥。
③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足三陽經下行,沿下肢外側止於足趾外端,所以說五指之表。下文足三陰經都起於足趾內側端,沿下肢內側上行,叫五指之里。
④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不從外,指不是受外邪所導致;皆從內,指寒從中生,陽虛不制陰則寒。
⑤太陰陽明之所合:脾胃二經行於腹部,都近前陰。前陰周圍有九脈循行,這裡獨指脾胃兩脈,是因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
⑦秋冬奪於所用:指在秋冬陽氣已衰的季節,房事不節制,損傷在下的陽氣,損及腎陽。
⑩氣因於中:氣,指陽虛所致的陰寒之氣。這裡指陰寒之氣不是外感,而是內生,應上文「不從外」的意思。
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酒為水谷之精,熟谷之液,其氣彪悍,所以入胃以後,即先從衛氣行於皮膚而充盈於絡脈,經脈和絡脈不能同時充盈,所以說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
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醉飽入房,脾腎兩傷,脾傷不能運化,腎虛不能資助脾胃運化,所以氣聚於脾中不得散。
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重,並、聚的意思;邪氣,指氣機失常,即逆亂之氣。這句話是說在下的腎氣虛衰,陰不能制陽,失於制約的腎中陽氣上擾。
眴仆:眴,通「眩」;下虛上實,氣機上逆,所以見眩暈或暈倒的症状。
太陰厥逆:《黃帝內經太素》經脈厥作「足太陰脈厥逆」。下面的少陰、厥陰、太陽、少陽、陽明也均加足字。
黃帝問:厥病有寒有熱,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陽氣從足部漸衰,就是寒厥;陰氣從足部漸衰,就是熱厥。
黃帝問:熱厥必定先從足下發生,這是什麼道理?岐伯說:陽氣行於腳小拇指的外側,集中在腳下,而聚結在腳心,所以陽氣勝了,腳下就會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