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著為筋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
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噎干善噫,厥氣上則恐。
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氣憂思,痹聚在心;淫氣遺溺,痹聚在腎;淫氣乏竭,痹聚在肝;淫氣肌絕,痹聚在脾。諸痹不已,亦益內也。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
岐伯曰:此亦其食飲居處,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岐伯曰: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也。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盛,故汗出而濡也。
岐伯曰: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
④尻以代踵:尻,骶尾部;踵,腳跟;尻以代踵,指只能坐不能站,更不能行走的意思。
⑩各有所發:各經受邪,均在經脈循行的部位發生病變而出現症状。
各隨其過,則病瘳:各隨病變部位而治療則病能痊癒;瘳,病痊癒的意思。
黃帝問道:痹病是怎樣產生的?岐伯回答說:由風、寒、濕三種邪氣雜合傷人而形成痹病。其中風邪偏勝的叫行痹,寒邪偏勝的叫痛痹,濕邪偏勝的叫著痹。
黃帝問道:痹病又可分為五種,為什麼?岐伯說:在冬天得病的稱為骨痹,在春天得病的稱為筋痹,在夏天得病的稱為脈痹,在長夏得病的稱為肌痹,在秋天得病的稱為皮痹。
黃帝問道:患了痹病後,有的死亡,有的疼痛經久不愈,有的容易痊癒,這是什麼緣故?岐伯說:痹邪內犯到五臟則死,痹邪羈留在筋骨間的則疼久難愈,痹邪停留在皮膚間的容易痊癒。
黃帝問道:怎樣用針刺治療呢?岐伯說:五臟各有輸穴可取,六腑各有合穴可取,循著經脈所行的部位,各有發病的徵兆可察,根據病邪所在的部位,取相應的輸穴或合穴進行針刺,病就可以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