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無損不足者,身贏瘦,無用鑱石也;無益其有餘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故曰疹成也。
岐伯曰:病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病也。
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厥逆。
岐伯曰:病名曰膽癉。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逆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治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太陰脈微細如發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為何病?
岐伯曰: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謂得五有餘,二不足也。
岐伯曰:所謂五有餘者,五病之氣有餘也,二不足者,亦病氣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餘,內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岐伯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疾也。
帝曰:有病龐然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為何病?
岐伯曰:病生在腎,名為腎風,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死。
①鑱石:鑱,指鑱針,古代使用的九種針具之一;石,指砭石,經磨製而成的尖石或石片,是我國最古老的醫療工具。
④膽募俞:募俞,針灸分類穴位名,指臟腑之氣積聚於胸腹部的募穴和輸注於背部的背腧穴。它們是治療臟腑的重要穴位。
黃帝說:人有尺部脈搏跳動數疾,筋脈拘急外現的,這是什麼病呢?岐伯說:這就是所謂疹筋病,此人腹部必然拘急,如果面部見到或白或黑的顏色,病情則更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