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稽首再拜對曰:窘乎哉問也?其非精帝,孰能窮其道焉,因請溢意盡言其處。
帝捧手逡巡而卻曰:夫子之開余道也,目未見其處,耳未聞其數,而目已明,耳以聰矣。
帝曰:余非精人之易語也,世言真數開人意,今余所訪問者真數,發矇解惑,未足以論也。然余願聞夫子溢志盡言其處,令解其意,請藏之金匱,不敢復出。
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請言之,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
背胸邪系陰陽左右如此,其病前後痛澀,胸脅痛而不得息,不得臥、上氣、短氣、偏痛、脈滿起,斜出尻脈,絡胸脅,支心貫膈,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岐伯曰: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亦以應一歲,以溢奇邪,以通榮衛。榮衛稽留,衛散榮溢,氣竭血著。外為發熱,內為少氣。疾瀉無怠,以通榮衛,見而瀉之,無問所會。
帝乃避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發矇解惑,藏之金匱,不敢復出。乃藏之金蘭之室,署曰氣穴所在。
岐伯曰: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盛而當瀉者,亦三百六十五脈,並注於絡,傳注十二絡脈,非獨十四絡脈也,內解瀉於中者十脈。
黃帝問道:我聽說人體上的氣穴有三百六十五個,以應一年之日數,但不知其所在的部位,我想聽你詳盡地講講。
岐伯稽首拜了兩拜回答說:你所提出的這個問題太重要了,若不是聖帝,誰能窮究這些深奧的道理,因此請允許我將氣穴的部位都一一講出來。
黃帝拱手謙遜退讓地說:先生對我講的道理,使我很受啟發,雖然我尚未看到其具體部位,未聽到其具體的數字,然而已經使我耳聰目明地領會了。
岐伯說:你領會得如此深刻,這真是所謂「聖人易語,良馬易御」啊!
黃帝說道:我已經知道氣穴的部位,即是行針刺的處所,還想聽聽孫絡與溪谷是否也與一歲相應呢?
黃帝於是擯退身邊的人起身拜了兩拜說道:今天承你啟發,解除了我的疑惑,應把它藏於金匱之中,不敢輕易拿出傳人。於是將它藏於金蘭之室,提名叫做「氣穴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