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對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
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內,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黃帝問道:太陰、陽明兩經,互為表裡,是脾胃所屬的經脈,而所生的疾病不同,是什麼道理?
岐伯對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
岐伯回答說:太陰屬陰經,陽明屬陽經,兩經循行的部位不同,四時的虛實順逆不同,病或從內生,或從外入,發病原因也有差異,所以病名也就不同。
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內,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