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對曰:夫聖人之起度數,必應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
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涌而隴起。
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其行於脈中,循循然。
其至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大則邪至,小則平。其行無常處,在陰與陽,不可為度。從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岐伯曰:夫邪去絡,入於經也,舍於血脈之中,其寒溫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時來時去,故不常在。
故曰: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謂也。
不可掛以發者,待邪之至時而髮針瀉矣。若先若後者,血氣已盡,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發機,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機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者扣之不發,此之謂也。
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處也。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逆而刺之,溫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岐伯曰:審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減者,審其病臟以期之。
不知三部者,陰陽不別,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調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雖有大過且至,工不能禁也。
誅罰無過,命曰大惑,反亂大經,真不可復,用實為虛,以邪為真,用針無義,反為氣賊。奪人正氣,以從為為逆,榮衛散亂,真氣已失。邪獨內著,絕人長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長。
邪之新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逢而瀉之,其病立已。
岐伯對曰:夫聖人之起度數,必應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
岐伯回答說:一個有修養的醫生,再制定治療法則時,必定體察於自然的變化。如天有宿度,地有江河,人有經脈,其間是互相影響,可以比類而論的。
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涌而隴起。
如天地之氣溫和,則江河之水安靜平穩;天氣寒冷,則水冰地凍,江河之水凝澀不流;天氣酷熱,則江河之水沸騰洋溢;要是暴風驟起,則使江河之水,波濤洶湧。
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其行於脈中,循循然。
因此病邪侵入了經脈,寒則使血行滯澀,熱則使血氣滑潤流利,要是虛邪賊風的侵入,也就象江河之水遇到暴風一樣,經脈的搏動,則出現波涌隆起的現象。雖然血氣同樣依次在經脈中流動。
其至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大則邪至,小則平。其行無常處,在陰與陽,不可為度。從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但在寸口處按脈,指下就感到時大時小,大即表示病邪盛,小即表示病邪退,邪氣運行,沒有一定的位置,或在陰經或在陽經,就應該進一步,用三部就侯的方法檢查,一旦察之邪氣所在,應急早治療,以阻止它的發展。
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治療時應在吸氣時進針,進針時勿使氣逆,進針後要留針靜侯其氣,不讓病邪擴散;當吸氣時轉念其針,以得氣為目的;然後等病人呼氣的時候,慢慢地起針,呼氣盡時,將針取出。這樣,大邪之氣盡隨針外泄,所以叫做瀉。
岐伯曰:夫邪去絡,入於經也,舍於血脈之中,其寒溫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時來時去,故不常在。
岐伯說:當邪氣從絡脈而進入經脈,留舍於血脈之中,這是邪正相爭,或寒或溫,真邪尚未相合,所以脈氣波動,忽起忽伏,時來時去,無有定處。
故曰: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無逢其沖而瀉之。真氣者,經氣也,經氣太虛,故曰其來不可逢,此之謂也。
所以說診得泄氣方來,必須按而止之,阻止它的發展,用針瀉之,但不要正當邪氣衝突,遂用瀉法,反十經氣大虛,所以說氣虛的時候不可用瀉,就是指此而言。
故曰: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謂也。
因此,診侯邪氣而不能審慎,當大邪之氣已經過去,而用瀉法,則反使真氣虛脫,真氣虛脫,則不能恢復,而邪氣益甚,那病更加重了。所以說,邪氣已經隨經而去,不可再用瀉法,就是指此而言。
不可掛以發者,待邪之至時而髮針瀉矣。若先若後者,血氣已盡,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發機,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機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者扣之不發,此之謂也。
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復其真氣。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處也。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逆而刺之,溫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岐伯說:應以攻邪為主。應該及時刺出盛血,以恢復正氣,因為病邪剛剛侵入,流動未有定處,推之則前進,引之則留止,迎其氣而瀉之,以出其毒血,血出之後,病就立即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