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故神臟五,形臟四,合為九臟。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
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其應過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
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數者死。其脈代而鉤者,病在絡脈。
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所謂後者,應不俱也。察其腑臟,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真藏脈見者勝死。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旋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
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
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
黃帝道:我願聞天地的至數,與人的形體氣血相通,以決斷死生,是怎樣一回事?
一奇數為陽,代表天,二偶數為陰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間,故以三代表人;天地人合而為三,三三為九,以應九野之數。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
所以人有三部,每部各有三侯,可以用它來決斷死生,處理百病,從而調治虛實,祛除病邪。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
岐伯說: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每部各有三侯,所謂三侯,是以天、地、人來代表的。必須有老師的當面指導,方能懂得部侯準確之處。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
上部天,即兩額太陽脈處動脈;上部地,即兩頰大迎穴處動脈;上部人,即耳前耳門穴處動脈;
中部天,即兩手太陰氣口、經渠穴處動脈;中部地,即兩手陰明經合谷處動脈;中部人,即兩手少陰經神門處動脈;
下部天,即足厥陰經五里穴或太沖穴處動脈;下部地,即足少陰經太溪穴處動脈;下部人,即足太陰經箕門穴處動脈。
故而下部之可以天候肝臟之病變,下部之地可以侯腎臟之病變,下部之人可以侯脾胃之病變。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
岐伯說:中部亦有天、地、人三侯。中部之天可以侯肺臟之病變,腫不之地可以侯胸中之病變。中部之人可以侯心臟之病變。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
岐伯說:上布也有天、地、人三侯。上部之天可以侯頭角之病變,上部之地可以侯口齒之病變,上部之人可以侯耳目之病變。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故神臟五,形臟四,合為九臟。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
岐伯說:必先度量病人的身形肥瘦,了解它的正氣虛實,實證用瀉法,虛症用補法。但必先去除血脈中的凝滯,而後調補氣血的不足,不論治療什麼病都是以達到氣血平調為準則。
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
岐伯說:從診察九侯脈的異常變化,就能知病變部位。九侯之中,有一部獨小,或獨大,或獨疾,或獨遲,或獨熱,或獨寒,或獨陷下(沉伏),均是有病的現象。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其應過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
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數者死。其脈代而鉤者,病在絡脈。
身體極度消瘦,體弱不能行動,是死亡之徵。中部之脈或快或慢,無規律,為氣脈敗亂之兆,亦為死征。如脈代而鉤,為病在絡脈。
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所謂後者,應不俱也。察其腑臟,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真藏脈見者勝死。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旋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
岐伯說:九侯的脈象,都是沉細懸絕的,為陰,冬令死於陰氣極盛之夜半;如脈盛大躁動喘而疾數的,為陽,主夏令,所以死於陽氣旺盛之日中;
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
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