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曰:余聞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已。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
今余問於夫子,令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令驗於己而發矇解惑,可得而聞乎?
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岐伯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
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
寒氣客於沖脈,沖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氣應手矣。
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上矣。
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
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
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干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岐伯曰:五臟六腑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堅而血及陷下者:這裡指局部觸診。堅,堅實的,是邪盛;陷,陷下的,是不足。
氣消:悲傷則心系急,營衛之氣阻遏於上焦化熱,熱邪耗傷胸中氣血,所以叫氣消。
岐伯說:寒氣侵犯到脈外,則脈便會受寒,脈受寒則會收縮,收縮則脈象縫連一樣屈曲著,因而牽引在外的細小脈絡,就會突然間發生疼痛,但只要受熱,疼痛就會停止;假如再受寒氣侵襲,則痛就不易消解了。
寒氣侵犯到經脈之中,與經脈里的熱氣相互交迫,經脈就會滿盛,滿盛則實,所以就會痛得厲害而不能休止。寒氣一旦停留,熱氣便會跟隨而來,冷熱相遇,則經脈充溢滿大,氣血混亂於中,就會痛得厲害不能觸按。
寒氣侵入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便不能散行,細小的脈絡因之繃急牽引而痛,以手揉按,則血氣可以散行,所以按摩後痛就可停止。
寒氣侵入了督脈,即使重按,也不能達到病所處的地方,所以即使按了也無效益。
寒氣侵入到沖脈,沖脈是從關元穴起,循腹上行的,所以沖脈的脈不能流通,那麼氣也就因之而不通暢,所以試探腹部就會應手而痛。
寒氣侵入到背腧脈,則血脈流行凝澀,血脈凝澀則血虛,血虛則疼痛。因為背腧與心相連,所以互相牽引作痛,如用手按之則手熱,熱氣到達病所,痛就可止。
寒氣侵入到厥陰脈,厥陰脈環絡陰器,並繫於肝。寒氣侵入脈中,血液不得流暢,脈道迫急,所以脅肋與少腹互相牽引而作痛。
逆行寒氣侵入到陰股,氣血不和累及少腹,陰股之血凝澀,在下相牽,所以腹痛連於陰股。
寒氣侵入到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脈凝澀,不能貫注到小腸經脈里去,因而血氣停住,不得暢通,這樣日久就成小腸氣了。
寒氣侵入到五臟,則厥逆之氣向上散發,陰氣衰竭,陽氣鬱遏不通,所以會忽然痛死,不省人事;如果陽氣恢復,仍然是能夠蘇醒的。
寒氣侵入到小腸,小腸失其受盛作用,水谷不得停留,所以就後泄而腹痛了。